【学习目标】 1、 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
2、 准确翻译句子,结合语境和活用。
3、 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3—5节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 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1、朗读3、4自然段,翻译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用原文的词句回答:
第三节详细地解释了上文曲调转“悲”的原因: 即便是当年“一世之雄”的曹操,现在都是 ,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我等平凡之辈,生命也是
,这是古人追求永恒而不得的朴素的伤感。
第四节是苏子的对友人的开释、劝解。苏子用外在的景物 作为参照,说明我们也可能与它们一样无穷尽。又以 、 的人生智慧相劝勉,表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三、当堂检测:背诵全文并默写。
四、巩固落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中之景: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