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欢迎光临山西省翼城县汉德园中学网站!
  • 1
  • 2
  • 3
  • 4
  • 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研园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备考之我见
2014-09-25

                                          高中地理教师 马瑞英 汪勇 

时光飞逝,高三第一轮复习马上结束。距离高考满打满算已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搞好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结合自己多年所带高三毕业班的体会以及清华园中学高三文科班的实际,我们以为:

一、必须更新理念,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去迎接挑战。必须认真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因为它是教材编写和高考命题依据的源头,因为新课改省份所使用的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可以避免因为"一纲多本"的教材应用而出现知识点缺漏的现象。新课程的教材知识点内容丰富,但广而泛,实际上知识点难度下降了:有些知识点虽然新教材涉及了,但不做进一步的解释和展开;有些知识点要么做生活化的解释,要么放入案例分析。假如讲得过难、过深、过多,会无端增加教师自身和学生负担。面对这种情况,《国家课程标准》和2014年的考试大纲及说明就是一把标尺。为此,作为备考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信息以及考查意图是解答地理问题的第一步,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审题"。

  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还包括图表的引文和说明,以及题干重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资料,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和联系图等类型。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表格信息是以表格形式出现的数字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题,试题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其中地理信息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为了引导获取能力的学习,避免对教材死记硬背,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及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及时呈现教材之中已有的信息,也往往直接给出,无需考生记忆。如果信息中涉及到考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属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为目的而提供的。

  (2)多是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相对与文字表达来说,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理试题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够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信息的情境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教学和教材在注重创设情境,高考是地理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景化,一是考察内容融于一定的情景之中,试题信息的情景化,及能体现考察内容的实际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查目的,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使考生在紧张的解题之际可以舒缓情绪。

  (4)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减少考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考察的目的,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给考生带来障碍或干扰。

  (5)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来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6)逐步给出信息。随着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高考试题中也应考查学生探究的能力。以平常的探究学习不同,在有限的时间和试卷有限的测评功能下,如何通过简练的信息让学生去探究呢?如何避免考生因对某一探究环节不能做答而影响其它环节的作答呢?从这几年综合能力测试的实践来看,考查地理的探究能力,一般以简单的题干信息为主,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问题。

  了解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可以为准确审题带来帮助。在实际审题中,更需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有注意地理信息的数据、质量等特征。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2).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考题已不在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试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组合,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却不是以书本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组合。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各学科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常用的知识和原理;其次,注重各学科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最后结合热点问题,适度进行跨学科的发散联系。

  重视基础,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原有的平面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要实现这样的要求,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基础语汇,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恰当的使用,学科术语主要包括基础名词和短语、基本地理数据、基本地理图形语言,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即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概念,它们构成使用地理语言进行必要的地理信息交流的基础,恰当地选用地理术语,就包括了不能混淆地理基本概念,如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学习若要达到对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其实就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对地理学科来说自然就是论证地理问题。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等来说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即地理的主干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越充足,否则就是无从作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同时从考试的角度上看,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已经掌握的主干基础语言外,还必须能够注意并运用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以及前面的题目(特别是编为一组的题目)所要求的答案,作为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的参照。

  任何考试的公平性都是相对的,在我国高考总是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时对考生能力考查的过程中,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言中观点明确,则主要靠用词清晰、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来实现。

对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切,主要体现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熟悉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地理练习作为基础,同时也是对考生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语文基本能力与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再如对地球上风带成因的理解,对气旋的成因的理解等,也都离不开基本的物理原理和方法。如果不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的关于力的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中纬度的西风的成因的理解自然不透彻。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它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会涌现许多新的地理观念。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就是如此,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把草原大量开发为耕地,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类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看待地理环境的观念也随着变化,在许多地方开始采取退耕还草的措施。因地,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理问题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考试中非选择题有时会设计该方面的要求。有些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文地理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对复杂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没有唯一的最优模式可以参照的,在实际上也只是选取那些"非劣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和应对考试的问题时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有独立的创造的见解。

二.二轮复习备考重点内容

  (一)立足基础知识的复习,突出重点

自然地理方面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地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内容,揭示基本的地理过程,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应重点抓好: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②大气运动原理与天气形势分析(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③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④河流水文特征;⑤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⑦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⑧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在人文地理方面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内容,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的观念。应重点抓好:①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聚落形成与布局、交通点线、文化生态、旅游活动等);②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③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规划;④区域经济联系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在区域地理方面按照"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要素分析→区域特征归纳→区域开发或治理评价"的思维把握好重点区域的教与学。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更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然后通过知识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构建起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

  (二)讲究学习方法,提升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

针对当前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特点,在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注重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意方法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以提高备考效率。

1.建立完善知识结构要想调动和运用知识,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经过整理的存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才能及时充分地被调用。如果把学生掌握的零散知识看作是树叶的话,那么,当我们要寻找某张叶子时,是在杂乱无章的堆积在一起的树叶中找起来容易呢,还是在井然有序的"树干→树枝→树叶"这样的体系中找起来快捷?答案无疑是后者。所以要想有效调用所学的知识,就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列出知识网络,以争取高考中能让那些辛辛苦苦掌握下来的知识做到"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功用。其次,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进行知识迁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形成正确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功在平时,讲究的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和滴水穿石,所以关键在于教师平时的引导和能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各种机会。例如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所以可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对某个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多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之类的教学活动,很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提出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若能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判断、分析、推理等能力,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对某些地理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建构"思维链",以强化知识的综合的运用能力。如对河流的综合思考:"源流概况→补给类型→水文特征→水能蕴藏→水利建设→水害治理→与地形关系→与气候关系→对生产影响→对城市影响→对文明影响" 等;对区域气候的综合思考:"气候类型→形成因素→要素特征→气候评价→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对地貌影响→对水文影响→对土壤影响→对植被影响→与生产活动关系"等。

  3.训练文字规范表述

  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呈现在阅卷者面前,才能最终获得分数。针对今年的高考题中反映出来的表达能力要求提高的特点,平时训练时要必须做到:第一,要运用精练专业的语言,专业就是要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要多用地理术语。精炼就是言简意赅,不说废话,不离题。第二,书写要规范 因果关系的表述,要做到逻辑严密、顺畅,环环相扣,表述完整到位。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的答案,书写时要条理清晰,层序分明。最佳方法是分点分段作答,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三)开拓视野,关注现实生活

  针对在2014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的特点。在地理高考备考中,应注意关注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把他们作为案例穿插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更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2015高考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的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可以推测一下2015年的高考地理命题趋势,一定是保持平稳过渡为首要目标。趋势上应该有以下几点:

1.立足基础,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规律和原理是地理事项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所有地理性非常突出的的内容都是考试的重点。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2.地理推理仍然是高考一大热点。地理推理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地理基本原理的运用。

3.突出空间分析,强化综合思维。新课程标准的考试目标和要求,不仅表达形式简明扼要,更强调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核,即体现"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4.关心生活,重视热点,突出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烘托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

5.学科内的知识结构保持稳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例大致是各占50%,但上下有一定的波动空间也是很正常的。

6.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将更加灵活。新课标下教育的"生活性","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当前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微信扫一扫 关注汉德园